当前位置: 首页 > 凌素凡2023 > 本市信息 > 游戏地·学习场:一次可无限生长的叙事研究——记温州市凌素凡名师工作室第13次活动

游戏地·学习场:一次可无限生长的叙事研究——记温州市凌素凡名师工作室第13次活动

浏览量:3|发表日期:2025-10-20|来自:


  近日,温州市凌素凡“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暨乡村幼师教育叙事工作坊第十三次活动在文成县中心幼儿园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游戏地·学习场:一次可无限生长的叙事研究”。学员们以持续性的观察,与幼儿保持“持续的共享思维”,共同解锁这份“生长的密码”。

游戏式学习,让课堂成为可生长的场

钱素环老师带来了中班语言集体活动《跑跑镇》,钱老师以创意组合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并通过故事、游戏、生活联系层层递进,将活动目标与思维发展、社会情感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陶婷婷老师带来大班数学集体活动《智取陈塘关》,活动中,不仅看见了孩子学习的能力,也看见了他们在活动中生发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同伴协作能力。

共享式叙事,让文字成为可生长的光

《十四年拾光:从“喜欢”到“懂得爱”的心灵图谱》

叶婷婷老师以十四年幼教生涯为脉络,勾勒出从“本能喜欢”到“智慧之爱”的教育心灵图谱。领悟到教育之爱是正视差异的尊重、是放手探索的信任,更是家园共育的双向奔赴。

《凝视·洞见·唤醒:玩出来的光影奥秘》

“孩子是光影的‘天生玩家’,我们要做的,只是把‘玩’的权利还给他们,然后在旁边,静静欣赏他们的‘创造’。”张淑慧老师以幼儿仔的探索历程为线索,生动展现了教师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中的角色转变与教育智慧。

《“帮”还是“不帮”——基于一次持续性观察探寻到教育“支点”》

季晓静老师以“等待、信任、放手、成长”为主线,通过观察儿童从“单手拎桶”到“双瓶交替注水”的行为演变,经历了“介入与否”的教育思辨。在“帮与不帮的”的教育思辨中,我们看到,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选择与儿童并肩同行,在观察中发现儿童、向儿童学习。

在镜头里发现隐身者的生长力量

   黄霜玲老师以“穿透滤镜—对话解码—连续记录”三个路径实现了幼儿隐性学习,打破了“沉默即被动”“游荡即无目的”等固有偏见。让我们顿悟,教育中的“看见”并非流于表面观察,应通过持续记录与对话倾听,去捕捉每个孩子的独特成长轨迹,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朴素式圈谈,塑理念·强行动·赋思想

儿童本位、师幼关系、可持续生长

导师:凌素凡

学员:钱素环、陶婷婷、叶婷婷、季晓静、黄霜玲

凌老师带领分享者开展一场思与辨的朴素式圈谈,学员们针对自己的叙事或公开课,围绕“儿童本位、师幼关系和可无限生长”三个关键词谈各自的收获和感受。

导师凌老师小结:我们要扎根于与孩子建立的关系和信任中,通过持续互动体验,真正走进儿童世界,让他们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存在。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游戏互动中,更需要在专业发展上学会适时放手。其次,要用辩证思维审视自我,通过专业反思与复盘,不断重塑教师角色认知。正是在与孩子的深度交流中,我们才能突破局限,发现教育的无限可能,并遇见更好的自己。

伙伴式点评,谈体会·共思享·提希望

文成县教育研究培训院研训员夏李琴在活动点评中表示,这次活动让她深受感动。她看到了一群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教师团队,她们在“游戏场”中敏锐捕捉学习契机,在“叙事”中深入理解儿童世界。夏老师强调,教师要成为三个“有”:做有心的观察者,发现教育细节;做有温度的倾听者,走进儿童心灵;做有内驱力的学习者,实现专业成长。她期待每位教师都能以这样的教育智慧,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成为“可无限生长”的精彩故事,在教育实践中书写更多可能。

 

专题讲座放手游戏后.....

凌素凡老师通过分享《放手游戏之后,如何做一名反思型教师》中,围绕“望、闻、问、切”的方法,阐述了观察与思考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她指出,通过细致观察、放下预期、持续追踪,教师能更精准地把握幼儿需求;而深度思考则能将观察转化为教育策略,助力幼儿成长。同时,还强调了倾听与对话在建立师幼情感链接中的重要性,以及评价与支持在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观察与思考,无疑是开启幼儿成长新视界的金钥匙。凌老师认为:“望、闻、问、切”是一次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价值选择,是一项对教师的教育机制形成的一个机遇与挑战,是一条重塑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有力渠道。



答疑解惑:卷入式教研.....

随后,下午场主持人黄晓清老师带我们开始了一场——答疑解惑,卷入观察反思的教研活动。通过案例观察、小组研讨、思维碰撞的递进式教研环节,围绕“望闻问切”分享发现,表达感悟、抛出困惑、交流经验。在现场,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思维的碰撞,没有身份的界限,只有成长的渴望,那就是更好的倾听幼儿、发现幼儿。

 

望闻问切,沉浸观察


全体学员共同观看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实况视频。大家屏息凝神,带着“望”(观察行为)、“闻”(倾听互动)、“问”(思考需求)、“切”(分析材料运用)的专业眼光,深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同伴、师幼间的交流协作、到材料的探索使用,大家努力捕捉每一个细节,尝试真正“看见”孩子的发现、兴趣和需求。

 

小组研讨,火花四溅


视频结束,思考的火花瞬间点燃!各小组围绕观察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研讨。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从不同角度解读孩子的行为,分享感悟,更勇敢地抛出思考下的困惑:

第一组代表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先听听孩子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视频中老师的介入时机合适吗?她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吗?”第二组代表则聚焦孩子的闪光点,我们观察到孩子展现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其余组代表的补充也再次强调了尊重儿童主体性的重要性。

这场教研,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却收获了无数思维的碰撞;打破了身份职级的界限,只留下对专业成长的共同渴望。

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真谛,始于“看见”儿童,成于“支持”儿童。

我们相信,带着这份在观察中发现的惊喜、在思考中沉淀的智慧、在碰撞中获得的启迪,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将更有力量,去更好地倾听幼儿、发现幼儿,陪伴他们在属于他们的“游戏地·学习场”里自由探索、茁壮成长!